作者:第一高级中学 赵亚君
我一向喜欢读书,可若真要追溯起缘由来,大概还要从幼时家中柜子里的账簿说起。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,也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书本类的东西,加上农村的孩子上学较晚,要是能偶尔向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们借上一两本小人书,那可真是要你争我抢乐呵大半天呢。
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,我父亲是大队里的账房先生,而父亲拥有的那一本本账簿,便是家里能唯一长久存放的书本,也一度是我梦寐以求的“宝物”。
父亲不允许我们碰他的账簿, 怕我们顽皮一不小心把哪里给弄坏了, 所以总把账本藏在衣柜顶上,家里一共五个女孩,你踩在凳子上抱着我,我再伸手去够,还有两个扶着凳子,至于最小的那个负责望风,以备父亲突然回家,好能及时给我们通风报信。五姐妹如同大冒险一样,一番波折之后终于获得账簿,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发现全然是密密麻麻的字,姐妹们翻了几遍见没有一点插图都大为扫兴,而眼尖的我倒是在里面发现了几个认得的字,不免兴奋得难以自持。姐妹们不明白我仍是把账簿当个宝,大概在她们眼里没有一点图画的东西实在缺乏吸引力,于是都各自散开去寻找其他好玩的事情,自然也就没有人提醒我父亲回来了,毫无悬念地,我被刚回家的父亲逮了个正着。我本以为这般触犯父亲素日在家中积累的“威严”,定会遭到他的严厉责骂或是一顿打,却没有想到父亲在略感意外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把我抱在腿上,耐心询问我能认识账簿里几个字。到了晚上,没有受到一点惩罚的我在吃饭时还是有些坐立不安,担心随时而来的处罚。
“我说……”父亲发话了,我立马正襟危坐,“我呢,想早点送姑娘们去上学,就算不是每个都去,也该让三丫头(家中我排第三)去念书。”
我在座位上目瞪口呆,而此时,家中的权威却在向我微笑。
如今想来,我仍然觉得那一幕倍感温暖。我无法不去感谢我的父亲,若不是明眼的他一下就看出我那份求知欲,并且加以重视,我又怎能如愿以偿地早些走进学堂。我多感谢他的开明与宽容,如果那天的我得到的是一份惩罚,那么今天的我定又是另一番模样,至少,我不会那般珍爱书和阅读了。
走进小学堂的我自然是把一切都视若珍宝。教书先生是位上了点年纪的女老师,平日里也是不苟言笑地教书,再调皮的学生都多多少少有些怕她,所以怀着敬畏心理的我更加是学得认真。却不想因为这一点,倒是令她夸奖过我几句,说我年纪小却也能耐得下性子好好读书。时隔多年,那位老师的面容早已在我脑海里模糊不清,我只依稀记得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,她给我颁发了我小学时代最后一张奖状,还很温柔地朝我笑,塞给我一本《西游记》。这是我人生里第一本课外书,还是由老师赠予我的,对我自然有难以言喻的意义。还记得初读《西游记》,正值七月酷暑,大热的晚上也从不出去乘凉(那时没有电扇电灯),因为有了书的陪伴,沉浸在师徒取经斩妖斗魔的坎坷历程中,竟没有一点酷热难熬蚊虫叮咬之感。总之,尝过阅读甜头之后的我对阅读更是一发不可收,一有时间就想捧一本书看看,时间长了,对姐妹们或多或少也有些影响罢,所以家里五个孩子一起看书,再叽叽喳喳讨论讨论各自观点,倒是常有的事情。这点至今还被姐妹拿来教育自家的孩子,说来也是很有一番趣味。
睡觉之前拿一本书翻看,一直是我多年的习惯。这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之后,变成了另一种形式——给女儿念睡前故事。丈夫忙于工作,平时里也鲜有耐心坐下来好好读完一本书,但值得欣慰的是,女儿在这方面似乎是遗传了我,喜欢阅读的意愿倒是很像小时候的我。孩子一开始年纪小,认识的字少,我给她买了一整套《故事大王》,于是每晚都要讲一个故事她才愿意去睡,有时候她也会朝丈夫撒娇让他念故事,丈夫拗不过,只得一大一小,一同窝在女儿的床上,一个讲故事,一个歪着脑袋认真听。每每看到这一幕,也温馨得让人颇为动容。
后来,女儿日渐长大。她不再需要我为她讲故事,她也不需要买什么书都询问我的意见。虽然现在想来有些落寞,但看到女儿对书有自己的辨识能力,阅读之后有自己不同他人的想法和见解,倒也颇让人心喜。女儿上大学了,选了她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,这样,我和她谈论的话题更多的是文学作品,经常互荐阅读书目,有时候我跟女儿谈起作家作品,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,倒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,总是有说不完的话,她曾打趣道,我们不是母女而更像文学书友了。
我想我很难去定义书和阅读到底改变了我多少,影响了我多少。可我还是要感谢书和阅读,毕竟,它使我的生活充实起来,它使我的精神富裕起来,它使我的人生我的家庭更有一种别样的味道。